中國時報【王陽】

近日媒體有關高雄水患的討論相當熱烈,目前有關高雄水患爭議,抱持批評高雄市政府施政建設的立場,我們可以稱之為「人禍說」,幾乎不見反駁的聲音,即使是執政的地方首長,也默默地以救災優先來回應相關批評,而批評聲音中,最有力者,其觀點著重批評高雄市過去十多年的城市建設主旨為「城市美學」,而非「實實在在」的基礎建設,是討喜的細部景觀改造,而非前瞻有魄力的都市治理。

然而,這些批評忽略了以高雄市為尺度的都市治理,在過去十多年間,面對後工業化、政府體制改造以及中國大陸的崛起引發的產業出走,城市財政危機,都市基礎建設不足等效應,所付出的努力。透過城區景觀改造以及都市休閒空間、綠地拓展,高雄市的確提升了高雄市民的自我認同與高雄市的國際能見度,與此同時,這些景觀改造,並非僅止於表面功夫,位於高雄市中、南區的中正路、博愛路的人行道、腳踏車道,同時具備了共同管溝的功能,結合了雨水下水道、光纖電纜通道,以及其他管線的通道。而愛河周邊的腳踏車道建設則部分與汙水下水道工程結合,臨港區的重劃與美化則是高雄市發展觀光產業的賣點。高雄市相較於台北市,少見長期投入的大型建設,例如四通八達的捷運路網以及科學園區,從而一直以來缺少大規模重建與改造的動力,也因此這些中小規模的景觀建設對於高雄市的城區發展有不可抹煞的意義與貢獻。

但問題是,為什麼這些都市建設無法抵擋突如其來的大雨?「天災說」於是成為一種解釋。也的確,這次大雨是過去幾十年來降雨密度最高的一次,而高雄市三民區、鼓山區位於北高雄相對低窪地區,因此水災表面上似乎是不可抗拒的。然而,「天災說」的不足之處是,如果我們檢視高雄市海平面上升七公尺的預測圖,高雄市除了鼓山、三民等區沒入海中之外,位於高雄南部的新興、苓雅、旗津以及鹽埕等行政區也幾乎沒入海中,這些區域降雨並不比北高雄少,卻鮮少發生水患;與此同時,位於鼓山區的美術館路周邊大批新建廣廈也不見任何災情。

問題的癥結或許就在於高雄市的都市發展存在著區域發展不均,而且已經到了迫在眉梢,必須積極面對的地步。為什麼水患集中在北高雄?從歷史的角度,高雄市從日治時期就一直以南高雄的高雄港區(旗津、鹽埕區)以及部分與之相鄰的區域(新興、前金與苓雅區)為發展主軸,這些區域具備相對完整的基礎建設與規劃,包括道路、雨水下水道、鐵路系統的建設,在日治時期一概以五十年後的都市發展需要為規劃主軸,隨後這些區域在國民黨統治時期成為都市發展的重心。

北高雄的楠梓、鼓山與三民區的興起則源於這十多年高雄市的房地產開發著重在這些區域,也導致高雄市的人口分布北移。可惜的是,這些區域大多缺乏完善的基礎建設,除了少部分高價房地產推案聚集的區域,整體而言,北高雄在電信、汙水下水道、雨水下水道以及道路等基礎建設,落後於南高雄其他區域,甚至連都市景觀的規劃也相對匱乏。這些區域的居民過去承受北高雄重工業區的空氣與水汙染而必須忍受低劣的生活品質,而現在面對氣候變遷加劇所帶來的災害,依然缺乏足夠的資源加以應對,顯然這並非一句「天災」或「人禍」可以安撫這些居民。

對於大高雄地區而言,以黑白二分的方式來究責「天災」或「人禍」導致這場嚴重災難,很容易模糊了高雄在地的社會、經濟以及歷史紋理於其中的重要價值,或許以大高雄區域發展不均的縱與深來思考這次風災水患,對於大高雄的未來有更為積極的意義。

(作者為美國夏威夷大學博士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aF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